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

【Ben's美食札記】吃的觀念




最近應同事建議,希望我能在版上談談『美食』,想想認為可行。但平時的吃,多是商務型態,『美食』與工作幾乎是分不開的,關於今天這第一次的『美食分享』該如何進行,著實令我在會議前十分鐘還有些遲疑?~這單純的吃『美食』,該不該談公事?~該從吃怎樣形式的『美食』談起?~又,餐廳那麼多,要從哪一家吃起?

最後想~關於『美食』的烹調及品嘗已有太多討論,我決定從『吃的觀念』來起個頭。


::::


從小在父母『吃的系統』裡耳濡目染;接著,因為工作的關係還得以持續地訓練。『吃』這件事對我來說,再熟悉不過了,不管中式、西式,不論大菜、小碟、地方派系,隨時都可以有系統的向大家報告。


今天的會議選在NONZERO餐廳進行。「為什麼是這裡?」編輯問道。

來到這裡,除了餐有一定的水準外,他所給予的是一種「家」的感覺,這不同於一般餐廳。
NONZERO店內僅有二張樸素的木質拼裝長桌,厚厚的木餐墊,沒有刻意相同的座椅,依先後來到順序可能有不同的客人坐到同一桌上用餐,就像家所給我們的包容與不拘束感;他們隨時想給你嘗嘗新鮮與健康的菜餚,因此不設置厚重的制式MENU來增加我們對於選擇太多的焦慮感,也避免廚房準備過多閒置食材而造成浪費;這裡的廚房是敞開著的,餐桌緊鄰著廚房,讓你幾乎感覺是在家吃飯,讓距離感降到了最低最低;再看他們上菜的方式,這幾道菜~蕃茄豆子湯、熱炒青菜、牛排,所用的器皿都是帶有家庭味道的湯鍋或平底鍋,他想要給我們的還是那種「家」的感覺。就在吃著沾裹橄欖油及風味醋的麵包、喝著濃郁地蕃茄豆子湯、一口好牛肉並啜飲著一口紅酒時,當下自己會有一種「身處於義大利朋友家吃飯」的錯覺。





除了前面提到的餐具,湯對中國及西方人的意義也不相同,舉例:今天這道蕃茄豆湯,到底該說「吃湯」還是「喝湯」?~西方人說「吃湯」,中國人則說「喝湯」。為什麼?~在法國,湯是主食;在義大利,湯是前菜;是食物,就用「吃」的;是主食就該讓人能有飽足感,所以西方人會將湯煮成「濃湯」的形式,「清湯」反而是後來才發展出來的。而中國人的湯泰半是「清湯」,湯湯水水地用「喝」的,通常作為用餐間的調劑而非主要。


::::





「吃」可以分為很多類別,而我們為著什麼目的而吃?「吃」因男人、女人、大人、小孩,所吃不同;「吃」因為戀人約會、家人相聚、商務、會議,類別(目的)與氣氛也不同。

「吃」的訓練是需要有支撐點的,是財力。還好工作上我一直都有相關的費用來作為持續開發『美食』的後盾;但父親是公務員,當時的環境及經濟條件無法支撐父親在外應酬,請客只好往家裡頭帶,因此專職主婦的太太要能燒得一手好菜才撐得住先生的面子,而太太們也藉以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。
 

「吃不是吃,吃也是吃」我說。
「好複雜啊!」二位同事看著我說。 

其實也不複雜,只要先想清楚吃這餐飯的對象及目的,要的是怎樣的感覺,再決定上哪吃及吃些什麼,我所謂的「吃不是吃,吃也是吃」你可以感覺得到。
 


::::
 


【延伸閱讀】



NONZERO。非零餐廳 
NONZERO創辦人-朱平專欄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