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直以來,我喜愛聽歌、喜愛唱歌,但卻從不愛表演;
雖然始終看不懂樂譜,但音感與記性卻還不賴;
而對於從小聽著與傳唱過的那些歌謠,於我來說一直都是最佳的時間印記,常常在想起哪些歌時,我就能一併憶起那當時的一些事。
近期 (其實已約為一年前的事了) 參加由馬世芳主講的天下講座,主題是「歌與我們的時代」,一連八講,每一講都咬著時代的故事與那些曾經伴著自己長大的愉快記憶(各種曲式的歌曲),聽起來總是格外開心,我沒想問問題(但我期待著老師也會道出自己真正熱愛的某些人的段子來),因為太多我從來不知道得背後的故事,光這些故事與老師特意收集的材料歌曲就很充實了,且馬世芳的音樂血統及用心程度值得信賴。
講座結束時我交出去的隨手心得寫著「透過老師的講解,感受到華文歌的導聆魅力和重要,也認識了可敬的音樂人,曲式與構成。讓聆聽歌曲不再只是表面功夫,更多了深層的感受。」
::::
講座期間,馬老師的二本新書同步問世,《耳朵借我》一書有系統地介紹華文歌曲的歷程與關鍵人物,《歌物件》一書講述的則是與歌曲及歷程中的時代物件(演奏道具/黑膠唱片/樂器/LOGO/隨身聽等等)。二本我都帶了,不是為了買書給老師簽名,而是因為我從就小那麼愛唱(聽)歌,終於有人能耐心地將那些我所傳唱過的歌曲的故事,用我所懂得的「語言」一一「說」了出來。
馬老師進入這浩瀚歌曲世界的過程得天獨厚,如果他從過程中隨手就能拿出像松浦彌太郎《日日100》一書般的100個歌物件來,我是一點也不覺得怪的,但若說自己,我肯定是拿不出手(收藏不多,有些也早與自己離身了),只出幾樣的話,勉強可以。
看馬世芳的《歌物件》,我開始想我有甚麼歌物件?
- 我用有限的積蓄買下的卡帶們(在CD還沒問世及尚不普遍流行的年代裡)
- 我的第一條簽名手帕(簽於「鷹族」發片歌友會)
- 我的第一件簽名制服(簽於「讓世界都知道」校園巡迴演唱會靜宜大學場)
- 我僅有的二本收集冊(剪報書報刊內頁簽名照等等)
- 我的第一瓶千紙鶴,與一張沒送出的生日卡
- 從網路拍賣收集了李亞明與薛岳專書各一本
- 從網路拍賣收集了李亞明CD【告別歌壇-永晝永夜】【迷戀李亞明】
- 從網路拍賣收集了薛岳CD【生老病死-演唱會實況】【機場(附生老病死演唱會實況小碟)】
雖然不是太多,但每一件都充滿故事與回憶
::::
三月中旬某天,他和一位同學參觀了黑膠唱片展,才沒多久我便接到他來電問知道「幻眼合唱團」嗎?當然知道,不過當我看到天高售價後心就按下了;然後我問有「藍天使合唱團」或「李亞明」嗎?很迅速地我再接到LINE的傳圖,那頭傳來「正面衝突」與「鷹族」的封面照,我很快地決定要了李亞明的首張作品黑膠唱片,於我所想,我不必擁有全世界,但第一張絕對經典,也最有意義,哪怕家裡從來沒有唱盤播放器,也沒關係!
::::
我的歌物件於我,有價,也無價。
那價,也不全然由金錢來判斷,而是曾經的參與及情感。
如果,那些年代裡的歌與我不曾相遇,那物件於我將無意義。
然而,在我的生命裡他們確確實實存在過,而且還在,直到現在。
::::
附記、關於那場有意思的講座
講座名稱:馬世芳【歌與我們的時代】
講座時間:2014/5/8~ 2014/6/26 每週四 19:30-21:00,共8堂課
講座引言:一首歌也可以是一面時代的鏡子、一則庶民生活的史詩、一塊跨界創作的實驗平台。且讓我們回顧曾經在我們的時代深深留下印記的那些人、那些歌。
【課程大綱】
- 5/08(四)「美麗島」40年:從陳秀喜、李雙澤到胡德夫,一首歌的故事
- 5/15(四) 金韻獎與民謠風:重訪「校園民歌」黃金時代
- 5/22(四) 唱出大時代:「民歌」以降的鄉土與國族意識
- 5/29(四) 永遠的橄欖樹:流行歌曲裡的李泰祥
- 6/05(四) 有多少滄海一夜變成桑田:歌曲紀錄的時代流轉
- 6/12(四) 我聽見台灣的心卜卜跳:「新台語歌」淺談
- 6/19(四) 關於「敘事曲」:怎樣唱一則好故事?
- 6/26(四) 不再地下,告別另類:台灣獨立音樂溯源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